杨健(左一)下地查看幼苗。
(相关资料图)
高耀(右一)帮枣农徐幻虎解决了冬枣坐果难的问题。
王澎(右)为果农讲解病虫害防治技术。
本组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把理想信念扎根基层,每年有近300天坚守在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十几年如一日。黝黑的皮肤是时间的印记,在田间地头,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农业技术员让服务“三农”的理念落地生根。
近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旗下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物健康销售部荣获“2019—2020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称号。这支青年人数占比80%的为农服务团队,常年扎根田间地头,以技术服务为核心,切实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用热血和青春谱写为农服务之歌,为我国稳粮增收、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杨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最初的技术代表到作物健康销售部经理,杨健加入中农立华15年,一路走来就像“升级打怪”。最需要他的地方,也总是挑战最大的地方。
4月正是棉花春播春种的关键时期。下午两点半,杨健和他的同事们刚刚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的棉田里出来,草草解决完午饭,便要赶去距离石河子4个小时车程的新疆小麦核心产区——奇台县。
“今年棉花还好,但是小麦苗有点弱,我们要赶去奇台县看看那里的小麦是什么情况。”杨健说。像这样的行程,对14年来走遍国内所有农业主产区的杨健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在农资行业的高度,取决于脚下泥土的厚度。”
2007年,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杨健一头扎进农资行业。用杨健的话说,专业虽然对口,但差距肯定是有的。“在‘北大仓’我还睡过大通铺。”他清楚地记得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任技术代表时,不仅条件艰苦,农户对于他这个外地来的孩子也没那么信任。“每次我做完技术示范,不但没人搭理,还要和农户说谢谢。”杨健笑着说。
为了让农户更信任自己,杨健泡在地里的时间更长了。
那段时间,杨健每天都是早上6点以前就出门,与合作伙伴一起走访农户、召开农民会,临近半夜才能回到住处。他的双肩包里带着各类资料及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就这样一年下来至少召开了100场农民会。但也因为长期背着沉重的设备,杨健的颈椎落下了病根,严重时脖子都无法转动,每次回家杨健都要给脖子做做理疗。“早知道当初就不那么拼了。”杨健开玩笑地说。
也正是因为杨健的“拼”,他的工作逐渐有了起色。2008年,杨健还在海伦市做水稻苗床栽培管理时,一户农民哭着找到他,说今年他家的水稻没有育出苗。杨健在检查后发现,因为水稻苗床管理不当、用药不当,才导致今年没有出苗。在合理用药后,第二年那户人家不仅育出了苗,还有余苗可卖。“那之后,每次他看到我总要拽着我去他家吃饭,又是杀鸡又是宰鹅。”杨健回忆说,“十四年了,我们至今都有联系。”
正是这份成就感,让杨健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之后每次下地,他总能很快找出农作物生长的问题,农户也渐渐对这个外来的孩子刮目相看。
从技术代表到销售经理,身份在转变,但他总是离土地最近的那一个。“先是农户的需求,再是销售。”杨健始终坚守着这条底线。
在接受采访时,杨健到新疆已经1周了,预计还有十多天才能返京。杨健说自己每年有300天都在外面,这些年最大的遗憾,就是缺席了“孩子的成长”。
“孩子多大了?”
“11岁。”杨健回答,“忽然之间就这么长大了。”谈到孩子,这位侃侃而谈的销售部经理哽咽了。
杨健说自己马上就是“奔四”的人了,回望过去虽有遗憾,但并不后悔。看着脚下的泥土,他知道自己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
高耀:不只是转变
“做农业让我懂得,工作并不只是为了挣钱。”中农立华作物健康销售部高级业务主管高耀这样形容自己这些年的转变。
大学毕业后,高耀开过工厂、做过销售,按他的话说就是“追着钱跑”。转变始于2018年。那年,高耀加入中农立华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技术代表。“在地里大家只看你的真本事,别的都没用。”高耀逐渐意识到想要挣钱,自己先要有价值。
“我之前连小麦都分不清,怎么好意思和人家讲产品。”高耀表示,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他把公司的技术规范、产品介绍通通抄了一遍,扎扎实实下了一番苦功夫,这才有底气给农户做技术指导。
“先有服务,才有销售。”高耀每次为农户做技术服务都践行着中农立华的这条准则。
每年5月是冬枣坐果的关键期,但是枣农徐幻虎家的冬枣却坐果困难。了解情况后,高耀便多次到徐幻虎家的大棚检查枣树生长情况。白天大棚里温度最高能到50摄氏度,树叶都是烫的。“我们每次进去几分钟就得出来透透气,然后再进去。”高耀说。经过检查,他发现因光照少,再加上蓟马等虫害,导致了冬枣坐果困难。于是,高耀为徐幻虎家的枣树使用了中农“花果三宝”系列产品。“那年他家的冬枣不仅坐住了果,还获得了近几年最高的产量。”高耀笑着说。此外,这次针对冬枣物候期的主要难题推出的中农“花果三宝”系列产品解决方案,使中农立华成为当地唯一一家推出系列解决方案的公司,为农户每亩减少人工成本200元,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感觉自己找到了定位,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高耀说。就像每次进棚要忍耐住高温、酷热一样,日复一日地下田技术指导也磨掉了高耀浮躁的性子,让他变得更沉稳。
谈到干农业带来的改变,高耀笃定地说:“现在我不是要做一个去追着钱跑的人,不是要做一个只会赚钱的人,我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步入而立之年后,高耀在土地上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澎:这点苦不算什么
“干农业苦吗?”“苦!但真有收获。”王澎回答。眼前这个人肤色黝黑,身穿红马甲,脚下还踩着几根刚从地里带上来的幼苗。他却笑着说这是他们的标配。作为中农立华成都分公司高级应用技术主管,在2019年加入中农立华之初,王澎只是想“学点东西”。
但学点东西,真不容易。
为了“学点东西”,两年内,王澎的脚步踏遍了四川省眉山市种植柑橘的每个山头。眉山地区的柑橘以散户种植为主,王澎一年中近300天都在一线。慢慢地,他发现在柑橘植保方面,农户的问题主要是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经常是病虫害发生后,才到零售店买药解决。王澎意识到,农户的种植需求才是方案的优化方向。眉山市果果农场专业合作社就是中农立华柑橘解决方案的受益者。2019年,果果农场专业合作社的200亩爱媛品种销售价格每斤比市场平均价高了近1元。“采用中农立华的方案后,我们做到提前防治病虫害,管理上更省心,果形漂亮卖相好,更容易卖上好价钱。”合作社负责人徐建说。
“我们的方案就像‘药方’,专门解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为了开出“药方”,王澎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但看到农户因为自己的方案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他又觉得这点苦不算什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农立华的技术员们在为农服务的一线实现个人价值,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收获成长。
时代出题,他们用青春作答。扎根在乡间沃土,土地磨砺出他们的本色,见证着他们的成长。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