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场外衍生品市场个别风险事件引起业内关注,庆幸的是,各方对此颇为理智,反应也较为冷静。
在场内市场出现连续极端行情的背景下,个别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业务客户因现货资金周转困难,未按约定缴足保证金且未有效减仓,被强行平仓后给风险管理公司造成较大额度的穿仓损失。
客观地说,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过去几年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出现过一些风险事件,但瑕不掩瑜,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以个别风险事件来否定场外衍生品市场发挥的功能作用。总体上看,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形势良好,风险可控。当前,维护场外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全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资料统计,我国规模以上生产企业逾50万家,但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仅3.7万家,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近年来,通过风险管理公司的有益探索,场外衍生品市场正逐渐成为场内期货市场的有效补充,满足了实体企业的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
以场外期权为例,在实体企业需求推动下,风险管理公司探索出一系列丰富的交易策略,帮助实体企业灵活应对市场风险,稳定生产经营,平滑利润曲线。具体来看,在采购阶段,实体企业可卖出看跌期权降低采购成本,或买入看涨期权锁住日后原料价格上涨风险;在储存阶段,实体企业可卖出看涨期权降低库存成本,若对日后价格存在看空预期,则可改为买入看跌期权进行保护;在销售阶段,实体企业可提前买入看跌期权锁住日后产品销售价格。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明确指出“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在期货交易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公司开展了大量的基于场外衍生品业务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在助力“三农”发展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2018年,风险管理公司围绕大豆、玉米、鸡蛋、白糖、棉花、苹果、天然橡胶等品种开展200多个试点项目,涉及全国三分之二的省级行政区域,惠及农户几十万户,覆盖农作物面积数百万亩,示范效应良好。“保险+期货”项目,充分发挥了期货行业在农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有效降低农业支持成本,提高农业支持效能,助力精准扶贫。
近年来,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但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和所有新兴市场一样,个别风险事件的发生尚难避免。从这次风险事件本身看,场内市场的连续极端行情是其中的重要背景,此间相关场外客户已追加大额保证金,最终因资金周转困难才被强制平仓。
风险事件发生后,相比一时一事的追究,反思、研究其背后的得失,提升全行业的风控有效性,更有价值,也更紧迫。
北京某期货公司高管曾给笔者如此比喻进入现货行业的感受:长期以来,期货公司以经纪业务为主,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合规与风控相对简单,也养成了遵守纪律、履行约定的好习惯。有一天,当“乖孩子”走出原来的“圈子”后,短期还不适应外面世界的惊涛骇浪,发现自身在经营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对外在的市场风险。“这暴露出我们自身的问题,对风险认识还不到位,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责权不清晰。”
今年以来,中国期货业协会再次修订并发布了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试点指引,进一步加强场外业务的自律管理。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公司在理解制度和具体落实层面,要认真地评估一下自己:第一,是否对客户充分了解、分类甚至筛选,掌握并了解客户现货持仓、期货持仓、现金流等相关情况,是否提前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识别;第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明确业务授权与决策机制;第三,是否有实时的风险预案、应急方案,风控部门能否独立运行,不受干扰地履职。
期货市场是交易风险的市场,期货公司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风险无处不在,直面风险、控制风险正是期货行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我们本身就应具备的企业文化。
如今,期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丰富的市场工具配置资源,更好地适应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谈风险色变,也不能无所顾忌、盲目“一窝蜂”。只有坚定信心、立足自身、苦练内功、发挥功能,期货行业才能在更高层面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