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杨继红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霖 摄影报道
在这个网购已经非常便利的时代,每到农历固定的赶集日,在乡村定期买卖货物的集市上,人们仍然会把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养的鸡鸭鹅、编织的手工物品,拿到集市上售卖。还有更多的人,依旧保留着祖祖辈辈传统的赶集习俗,去集市采购需要的货物。集市里,卖家大声吆喝,买家讨价还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相关资料图)
▲聂元祥(右一)是“江南牛市”金牌“牙人”,每年经他给全国各地农户选购的肉牛、牛犊有上千头。
这种在现代人看来如此传统,甚至有些简陋的集市,为什么仍能吸引这么多人,掐指算着、热切盼着,心心念念赶一场集市的约定?因为这里,有动听的乡音,有熟悉的景物;在这里,老友可以叙旧,孩童尽情撒欢;这里有难忘的文化符号,有人们记忆中不舍的乡愁。
▲一头牛被买家看中后,买卖双方免不了一番讨价还价。若是卖方收下了“牙人”手上的定金,就算成交,不能反悔。
改革开放45年来,传统集市悄悄发生着新的变化:通了路,买了车,赶集不再路途遥远;多了POS机,有了二维码,交易更加方便快捷……有些城乡,因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延伸出了别具特色的笔市、文创集市、省际边界集市……外地的一些商家,也会在开集之日,来到各类集市售卖商品……
如今的城乡集市,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经济活力的窗口,也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存,为畅通商品流通、促进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人气活力凝聚了力量,释放了动能。
▲2月9日,一名买了6头牛的买家,开心地牵着牛从市场走出。
来,让我们跟着江西日报记者的镜头,走赣鄱、逛集市、品乡情,去尽情领略源远流长的民间盛会吧!(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林)
2月22日5时许,天色还未放亮,位于高安市黄沙岗镇的“江南牛市”已经十分热闹。放眼望去,熙熙攘攘的市场上,交易者、相牛师正围着不同品种的牛,细细观察,商谈价格。
▲2月22日5时许,位于高安市黄沙岗镇的“江南牛市”已经十分热闹,交易者、相牛师围着不同品种的牛,细细观察,商谈价格。
高安市黄沙岗镇是有名的“黄牛之乡”,这里的“江南牛市”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牛交易市场之一。每逢农历三、六、九交易日,市场周围人多、牛多、车多,景象极为壮观。由于基础好、名气大,加上当地政府对市场管理和交易流程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交易者到这里来买牛、卖牛。
▲一头卖到外地的牛即将被搬上车运走。
“远看一张皮,近看四只蹄;前看髻甲高,后看屁股齐。”“江南牛市”的金牌“牙人”(相牛师)聂元祥边走边给记者介绍“相牛”技术。除了“江南牛市”金牌“牙人”的身份,聂元祥也是市场管理员,和牛打了50多年交道的他,每年给全国各地农户选购的肉牛、牛犊有上千头。
“牙人”不仅要了解市场行情,同时还要懂得些许心理学,再凭借嘴上功夫,打动买卖双方,促成交易。“牛市最高峰时一天卖出上千头,现在日均也在两百头以上,上一次集市的成交金额有近200万。”聂元祥说。现场买了17头牛的浙江商人李富堂,是从事肉牛交易十多年的“老把式”,自从2017年经人介绍到“江南牛市”开始,他逢圩必来。
▲“江南牛市”从早晨4时始至7时止。散市后,红日初升,收获满满的买家牵着牛走出集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牛肉消费人群增多,牛肉消费不断增长,“江南牛市”的交易也从过去的以耕牛为主转变为以肉牛为主。依托这个牛市,高安市目前有十万余人从事相关生产、货运及其他工作,牛市也越来越红火。全市目前肉牛存栏十万头以上,产出的肉牛已销售至全国十余个省份。
版面编辑:杨林 杨莹 胡佳慧
制图:孔宣尹
编辑:孙沐雨
复审:查婧雨
审签:邱虎 邵平